
读历史能鉴古今知兴替,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我们能见到各种大势兴衰、叱咤风云之人不为人知的一面,还有被命运洪流裹挟而去的微小个体。正所谓,读历史,才知时间之长;见天地,方知宇宙之广。本期的新书推荐,长治学院图书馆为大家推荐一系列历史作品。

《天国之秋》裴士锋
索取号:K254.07/PSF
馆藏位置:南校美体阅览室/第一书库
作者简介:裴士锋(Stephen R.Platt)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大学毕业后以雅礼协会老师的身份在中国湖南待了两年。现执教于美国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著有《湖南人与现代中国》、《天国之秋》,《天国之秋》一书获2012年坎迪尔历史奖大奖。
作品简介:书中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与传统的将太平天国当做一次进步的农民运动不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怎样塑造近代中国。作者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研究了西方列强的介入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和传统代表的曾国藩和作为亲西方和渴望现代化的洪仁干之间,两种观念的剧烈碰撞。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索取号:K248.53/HRY
馆藏位置:书库/样本库
作者简介:黄仁宇(1918年—2000年),美籍华人教授、学者。黄仁宇生于湖南长沙,从小就深受太史公司马迁的影响。早年黄仁宇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1936年,他进入南开大学就读,抗战爆发后,黄仁宇投笔从戎,退伍之后,黄仁宇赴美学习,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来转读历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他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他先后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并参编多种著作。
作品简介:《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历史作品,首次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在历史的脉络中延伸,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大事与人物着手,探析了晚明帝国根深蒂固的社会矛盾以及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全球通史》勒芬·斯塔夫罗斯·斯塔夫里阿诺斯
索取号: K10/STF1:1
馆藏位置:第一书库
作者简介:勒芬·斯塔夫罗斯·斯塔夫里阿诺斯希腊族,美国学者、教授、历史学家。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作品简介:该书内容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70年代多极世界相对峙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该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 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耶路撒冷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奥里
索取号:K382/MDF
馆藏位置:南校专业资料室历史/赵树理研究所
作者简介:西蒙·蒙蒂菲奥里1965年出生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他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专业,其作品被翻译成50余种语言,先后斩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图书奖、法国政治传记大奖,以及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等众多大奖
作品简介:这本书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用五十七万字的文字,按照时间顺序,从公元前1000多年,以色列人推选大卫为王开始,到1967年的“六日战争”结束。围绕着耶路撒冷,讲述各方力量、各色人等在此交错汇聚的历史。前面部分大多以百年、数十年的时间讲述,到了近代,就以数年为一个阶段讲述,可以说几乎是按编年的方式,用纪传体的模式讲了三千年来在耶路撒冷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变故和战役。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
索取号:K253.07/MHJ
馆藏位置:南校专业资料室历史
作者简介:茅海建,1954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陈旭麓先生。历任中国军事科学院百科全书编审室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院长,长江学者。
作品简介:《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是茅海建先生十余年潜心研究鸦片战争所得的成果总和。茅先生在书中详尽考订了一系列当年“天朝”君臣子民在铁骑踏破华夏时的震惊与选择等重要史实,同时也通过对有关人物生平及其言行的分析,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本文主要围绕全书撰写读书报告,并对书中两处发人深省的内容给出笔者自己的粗浅见解。
董其昌曾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轼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余秋雨认为“路就是书”;我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看过的风景,都被刻在生命里,时间无言如此这般。世间从不缺少辉煌的花冠,缺少的是不被花冠晕染的淡定,读史便是修炼这种淡定。当你看到绵延千年的兴衰成败,再回头审视自己走过的路,你会变得更恬淡、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