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书评大赛 | 2024年山西省高校大学生书评大赛作品展(一)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22

于浩瀚学海之中,书籍犹如灯塔,引领着求知者穿越时代的迷雾,抵达智慧的彼岸。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一本好书如同一束光,穿透心灵的阴霾,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与启迪。

山西高校图工委面向全省各高校大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人生如逆旅,经典伴我行”的“2024年‘超星杯’山西省高校大学生书评大赛”。 以下为我校学子获奖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热爱阅读、勇于表达的新世界,一同品味他们笔下的智慧之光。

01、作者介绍:黄莉尹,女,历史与旅游管理系文化遗产专业大三学生,性格开朗乐观,热爱阅读与旅行。

 

作者感悟:参与书评大赛,是一次与自己深度对话的旅程。它让我能够在阅读中找寻自我,在书写中表达真我。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每一次书评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与碰撞,它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与书中人物、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

因此,我衷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书评大赛中来。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灵感,在书写中表达自我,在交流中增进理解。

作品展示:

穿越时空对话

——小评《古物的声音》

现今,“博物馆热”不断升温,很多的市民纷纷涌入博物馆,馆外的观众队伍蜿蜒曲折排成了长龙,馆内各个展厅人头攒动……当我们置身于博物馆内,彷佛走入了历史的深处,面对这些冷冰冰的考古文物,我们应当如何去聆听它们吟唱自身的故事,如何去得到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呢?通过《古物的声音》一书,我们对于古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所用器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古物的声音》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生导师杨泓教授。

一、本书内容概述

我们泱泱古国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除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华章之外,古物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了。“考古标本是会吟唱的,特别是随情抒发它们自身的故事。”作为《古物的声音》开篇,这句话至今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泓老师作为一名深耕考古领域五十余年的考古人,结合着历史文献,逐一分析,对古物进行着细致地解读,以生动严谨的笔触,帮助我们走进博物馆,去聆听考古标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内在深厚历史文化下的积淀与魅力。聆听古物的声音,跟随从业50年的资深考古人,了解古人生活的真实场景。

从留下“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录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到铸有“中国大宁”铭文的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汉代铜镜,再到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作为历史的见证,考古文物生动展现出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中华文脉绵延不绝。一件或精美、或简约、或华丽、或朴实的古物,无不体现了古代工匠,以及拥有者、使用者的理念、审美以及情感。

二、本书经典回顾

在史前时代,作者以先民们席地而居的习俗角度,分析了陶器的装饰艺术。约6500---4500年前,中国史前时代的彩陶艺术达到了繁荣阶段。无论部落如何更迭变迁,制作彩陶的传统却一直未曾改变,其中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文化尤为突出,因其居民对彩陶更为重视,拥有着极为成熟的彩陶工艺,彩陶的制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是持久而深远。这些陶器上主要的纹饰有花瓣纹、勾叶纹、圆点纹以及几何纹等等,原始艺术神秘却又散发着极大的魅力,彩陶艺术在其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它们简洁流畅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纹样、炫彩夺目的色彩,不仅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匠们的精湛工艺,也表达出了他们对生命的赞美,对美感的追求。

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1985年11月7日赋诗云:“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虽仅有28个字,但却将中华文明“龙”与“花”的渊源概括其中,并赋予了它们特殊的含义。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以北的龙结合到一起,迸发出中华文明“火花”。

印刻在这些花瓣纹彩陶罐的图案位于器物上侧,是由于原始人生活方式形成的。因为原始人没有桌子之类的家具,陶器等生活用品都是放在地上,人在看陶器时多为俯视,因此一般就不会在陶器下半部做花纹装饰了。花瓣纹彩陶罐上的纹饰,具有非常深远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价值。花瓣纹彩陶罐上的纹饰,不仅仅是装饰,更可能是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花瓣的形状和色彩,可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花瓣纹也可能与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汉语中,“花”和“华”是同音的,“华”的本意就是“花”。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这进一步暗示了这个使用花瓣纹的氏族与“华夏民族”可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

此外,花瓣纹彩陶罐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水平。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将自然之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还有中国古典家具,它们历史是同中国文明史一道发展而来的,由“席地而居”到“高坐之风”,其中也蕴藉着政治、经济等丰富的内容。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家具都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通过本书我也了解到了有关椅子的发展史。秦汉时期,坐姿以"跪坐"为主,双膝跪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久坐会产生腿脚麻痛;东汉后期,有了“小马扎”,典型代表就是胡床,"胡床"是西域传过来的坐具,其实就是可以折叠的小木凳,俗称"马扎",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盛行胡床变交床。椅子的名称开始出现,"交床",就是在马扎上加装了靠背和扶手,人们的坐姿也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渐渐转变;宋朝时期,椅子呈多种样式,典型代表有"官帽椅"、"太师椅",靠背椅和灯挂椅开始盛行,这类适用性更强,朴素、雅直,心领神会线条的精髓,描绘出文人家具的内核;明代,设计极为精巧,风格简约、制作精良,典型代表有圈椅,扶手顺势而下,和靠背没有明显落差。当人坐在上面休息时,大臂、小臂同时着陆,靠背呈"S"或"C"状,身体能够全方位放松;清代,椅子设计精美、宽敞、威严感强,典型代表有皇帝的宝座长度至少有2.5米,进深1.4米,皇帝坐在宝座上得忍受生理上的"痛苦",四边都靠不到,如同坐在一张板凳上,不过受人仰视,尊贵感强;而到了现代,椅子发展为人体工学椅,典型代表有康朴乐柏拉图椅,坐垫一体成型泡棉技术,透气性好,久坐不闷热,椅背采用高科技聚合材料,有效承托脊柱,预防驼背不良坐姿。

三、本书时代价值

本书理出了与古人实际生活有关的遗物,如家具、灯具、服饰等,复原了古人的生活场景以及礼俗文化。在逛博物馆之际,怎样才能与古人对话?通过本书,我们跟随着著名考古学家杨泓,复原了古人的生活场景以及礼俗文化。我们可以从书中领悟到考古标本是会吟唱的诗人,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展厅中,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时,它们就会向我们展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古老的文物,用心去解读它们所蕴含的信息,让它们的故事得以传承和延续。

知来路,方能识归途。因为博物馆让人们相信,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可以从走进它的博物馆开始。博物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涵盖了各个时期的文物,一件件展品向我们展示了更加深入地历史。读完本书,或许当我们再次参观博物馆时,不只是囫囵吞枣地闲逛,争相在网红展品前拍照留念,而是与它们深入对话,感受文明的倾覆与建立、艺术的发展与更迭以及无数能工巧匠伟大的构思与创造。

四、我之小评

考古标本是会吟唱的诗人,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展厅中,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时,它们就会向我们展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古老的文物,用心去解读它们所蕴含的信息,让它们的故事得以传承和延续。 

当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娓娓道来,先民们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样也能够对古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究,从中汲取跨越时空的宝贵思想资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们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通过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文化遗产专业的一名学生要对历史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各种价值进行深入地挖掘,让收藏在博物馆里寂静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物质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断助推文化自信,大力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保护”二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遗产发展再三强调的关键词。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要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令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起来。

小结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然而传承好文化遗产,就是在传承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要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的敬畏之心,树立自觉保护意识;我们要深挖文化遗产内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激活文化基因;我们要在保护中发展,坚持以用促保,推进活化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专业所学,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02、作者介绍:任鑫豪,历史2302班


 

作者感悟: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我们面对自然时,同时也要践行道德自律。卡尔•萨根教授的《宇宙》就是这样一本富有人类终极关怀的科普著作,将仰望星空的浪漫真正的表达出来了,他将对宇宙的热爱,用浪漫的文字传递给每一个读者。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未来社会的一幕幕生动的描绘出来;他将通俗的语言文字,严谨的理论逻辑糅合起来,做到了真正的科普性,对我们广大对于宇宙充满好奇的读者,像是带领着穿越了一次又一次的纪元。

作品展示:

你我皆是星辰之子

——《宇宙》书评

“我昔日测量天空,而今测量幽冥。天空心之所向,大地身之所往。”从种种神话中得知,自远古时代以来,我们人类在披荆斩棘地生存时,也不曾忘记探索未知,仰望星空。直至今天,宇宙仍是我们最大的未知之地,除了其极为复杂的科学原理,还有由此延伸出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面对头顶灿烂的繁星和我们的当下,我们又该从哪里开始思考呢?

《宇宙》是由美国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所著的一本科普书,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一个长达十三个小时的《宇宙》系列电视纪录片。该书共分十三章,从我们身边的琐事追溯到万物的开端,从浩渺的宇宙视角审视人类自身。本书将天文、生物、化学和地理等学科有机结合,并联系科学与历史、艺术、人类学和哲学,向我们描述了宇宙了前生今世。

在本书中我们跟随着萨根教授的思路,以光速开始了一场星际旅行,从可观测宇宙的最深处开始,沿着宇宙空间结构层次的逐级下降,跨过了一个又一个星系、一颗又一颗行星,最终来到星海之滨——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地球;观摩历史长卷,我们翻过人类一次又一次对星空、未知与未来的思考与探索。那是生命之灵的奇妙幻想,那是先祖艰辛的进化道路,那是人类的体验与创造。

“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共享同一颗行星,是我的荣幸。”在未了解他时,很难想象他是个科学家,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既像一个诗人,富有浪漫和人文情怀,又像是一个对世界饱含热情和开拓的艺术家。同时由于其自身科学家的身份,他又是一位理性思维的忠实捍卫者,强调科学思想与观念的重要性。美国《每日新闻》报曾如此夸赞道:“萨根是天文学家,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他饱含着满腔的热情,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职责,将科学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像是社会的一份药,于狂热时作镇定剂,于萎靡时作强心剂。

在阅读后,我得到了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人类对群星的探索

就像开篇前言所引用的那样“终有一日,今天的未知之谜会得到解开,但那需要漫长的勤勉研究。人类寿命有限,一个人穷尽毕生之力也不足以功克天空这如此巨大的课题……大自然不会一下子彰显它的全部奥秘。”人类祖先们活动于大地上,在自然界的实践中,领悟到更多它的神奇与奥秘。在多次尝试后,将众多经验总结下来,归纳出新的认识,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中,人类渐渐成长到了现在。

“人只有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才会发觉自己的渺小。我们DNA里的氮元素,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还有我们吃掉的东西里的碳元素,都是曾经大爆炸时的万千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星辰。”我们人类在宇宙范围内是极为渺小的存在,但对未知的探索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勇气,瀚海里“朝生暮死的蜉蝣”也可探得宇宙的一点规律法则。

从近代西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到奏响“和谐乐章”的开普勒的“三大定律”,一代又一代“理想者”站在前人肩膀上,通过将简单的数学法则,应用于包括天空和大地的整个自然,对世界运行的法则进行规定,创造了一个新的范式。他们长年累月地记录行星数据,以超凡的智力,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社会的思想解放。直至今天,我们建造了众多天文观测站和发射了各种行星空间探测装置,看到了宇宙背景辐射,了解了宇宙的起源、膨胀,认识到人类所居住的“星海之滨”是多么的渺小,以及宇宙自身就像生命演化般的无限可能。

渺小没有让我们屈服,反而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二、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一)科学的思维

在公元前世纪的一座古希腊文明的城邦里,一位思维活跃、极富创造力的青年,他在书籍中读到:每年的6月21日中午,赛伊尼南边,垂直的树木都没有影子。他开始思考为什么,当他进行实际的测量后,他做出总结去推测结论。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几个明显重要的要素:书籍、天空和城邦。书籍代表学问,天空代表客观的自然世界,城邦代表联系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由我们一个又一个的个体组成,我们通过精进学问,并在迭代的过程中传播、探讨、发展、实践下去,在经过科学地研究后,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萨根教授说到:“科学超出了知识本身,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中是极为重要的。科学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探索和如何探索真理。科学性思维包括观察、假设、实验、批判性思维、怀疑治理以及不断追求真理等。“科学是一项懂得自我修正的事业。任何新的观点想得到认可,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测验……科学生于自由探索,且致力于自由探索:任何假设,无论多么离奇,它的价值高低都由自身决定。”科学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和自由的探索精神,对于未知的神秘,用科学的方式去证明或证伪。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的思维的方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这些态度与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应对挑战。保有这种思维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抵制伪科学、非理性的侵蚀。我们应该在教育、传媒、政策等领域大力推广科学思维方式,为构建真实、理性和进步的未来做出努力。

(二)科学精神

“科学无法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割裂”。萨根教授他清楚的认识到,科学精神不单单限制于认识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如何利于当代。科学家也要保持着理性精神守望人类社会,在及时发表评议,提出社会意见,这样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科学的精神所在。萨根教授就在书中,明确呼吁我们要保护生态,反对核战争,维持世界和平,除了我们,没人能拯救我们自己的未来,没有人能证明我们的存在。

三、外星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未来

(一)接触

在很多科幻小说中,我们常常能看宇宙时代的人类社会,在面对新文明时的不同境遇。《宇宙》中提到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名为“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的两艘美国宇宙飞船分别被发射到宇宙空间,飞船上各自带有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铜质镀金唱片。而在唱片上承载着地球文明各种文化及生命的声音和图像,它们承载着人类与宇宙星系沟通的使命。而在此之前,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类就已掌握无线电信号传播信息,就像瀚海中的“鲸声”,将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属性和内容传至深空。我们渴望能听到来自群星的声音,给我们这个独自居于孤僻一角的文明,带来新的机遇。

两个文明相遇的事情是重大的。就像是15世纪的大航海,无数来自西欧的殖民者闯入美洲世界一样,双方天然带着各种差异与隔离。我们渴望能够与其他文明和睦,共同书写《银河百科全书》,但仍然保持着警惕,防止美洲土著的处境。

(二)和平的史诗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会使用棍子和石头”。翻看历史画卷,种种因为动乱而被破坏的人类珍宝数不胜数,战争而导致的文化灭绝也屡见不鲜。作者所生存的70、80年代,各种军备竞赛层出不穷,核武器、核试验轰轰烈烈,加之人类对自然的大幅索取,各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我们不紧要发问:人类未来是要怎样?是毁于核战争,退化为原始时代?是各自封闭,相互桎梏,相互摩擦,在缓慢的社会危机中,不断重蹈历史的覆辙? 

萨根教授说:“我们一直持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奇怪观点,认为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个文明,哪怕和我们只是稍有不同,都会显得面目可憎。……宇宙中可能有许许多多的智慧生物,但达尔文演化论告诉我们,人类只存在于这里,存在于这颗小小的行星。我们是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宇宙局部的体现。……我们的忠诚是对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我们为地球代言。我们的生存义务不只属于我们自己,而且属于整个宇宙,古老广袤的宇宙,我们的生长之地。”

假设有一天,一个翱翔于宇宙的种族,发现一颗荒芜的星球上,存在着众多落后文明的遗迹,当他们研究发现,该文明毁于自我的纷争。他们将遗迹放进博物馆,就像当今我们瞻仰古埃及文物一般,那是多么的不幸啊!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各种政治的纷争,在宇宙面前,更为荒谬。我们永远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所在。人类未来的种种命运是掌握在我们每一代人的手里,未来也就在当下中。我们不能等到问题情景来临的时候才去决定,当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以免落于无法解决的地步。

四、余说

除了上述,萨根教授也做了其他的学科科普知识,如生物学中生命的起源、自然演化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一起奏响了和谐的“生命之音”等;天文学中关于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膨胀——多普勒效应,宇宙维度与进行时空旅行,以及具体描述宇宙中各星体(恒星、彗星、中子星、行星等)的特性与认识等;物理学上,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进而提出广义相对论,掀起物理学革命等……

卡尔·萨根教授的《宇宙》就是这样一本富有人类终极关怀的科普著作,将仰望星空的浪漫真正的表达出来了,他将对宇宙的热爱,用浪漫的文字传递给每一个读者。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未来社会的一幕幕生动的描绘出来;它将通俗的语言文字,严谨的理论逻辑糅合起来,做到了真正的科普性,对我们广大对于宇宙充满好奇的读者,像是带领着穿越了一次又一次的纪元。他的科学传播也激励着后辈无数人去探索科学,发现真理。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番话,“我生的太晚了,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我生的太早了,等不到人类探索群星璀璨时。”也曾因在命运中错过这样辉煌史诗般的大事业,而感到遗憾。然而,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当下我们的责任,是为后辈创造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向着人类的理想社会前进,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做出努力。我们不知何时能进入群星时代,不知会面临什么样的危机与挑战。但我们只有脱离政治的藩篱,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向前向上,这样在探索未来宇宙的征程里,才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书籍推荐

 

《古物的声音》

馆藏方位:新书资源区、南校书库

索取号:D691.9-53/YH 

书籍介绍:本书以中国考古发现的古代遗物为标本,复原中国古人社会生活的日常起居习惯、日用家具及与之相关的日常礼仪。作为一名辛勤耕耘五十余年的考古人,作者结合历史文献,抽丝剥茧,细致解读,以生动严谨的笔触,帮助我们走进博物馆,聆听考古标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内在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魅力。

 

《宇宙》

书籍介绍:《宇宙》由知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著,是影响深远的一本天文科普名著,是豆瓣9.5分同名传奇纪录片的姊妹篇。本书将科学思辨和人文精神结合,从我们身边的锁事追溯到万物的开端,从浩渺的宇宙视角审视人类自身。作者在天文、生物、化学和地理学之间进行“异花授粉”,将科学与历史、艺术、人类学和哲学交织,向我们描述了宇宙了前生今世,帮助读者拥抱科学,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每一位读者心中也有一片独一无二的森林。我们相信,阅读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场精神上的盛宴,每一次深入其中都能获得新的收获。

如果你也愿意有许多的读书感悟要分享,欢迎参与书评大赛,让更多声音被听见,让这份热爱持续传递下去。

祝福每一个爱书之人,愿你的生活因阅读而精彩!

 

Copyright © 2013 长治学院|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版本浏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