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流通(二)部结合法律系人才培养方案系列活动
为了更好的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服务育人作用,让数字赋能,与智慧携手,图书馆采用图书馆+的模式与系部对接,为学校人才培养助力。
2024年10月28至11月3日是图书馆与法律系开展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图书馆+模式的教学、科研服务周。图书馆对照法律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中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挑选出法学相关书目必修课程资源69册,选修课程资源97册,教师参考资源49册,包括《宪法》《行政法》《婚姻法》《律师之道》《民法》《刑法》《法律与宗教》《行政复议法》《宪法的守护者》《国际法》等核心课程资源。课程前夕,流通二部工作人员对书籍进行了分类摆放,做好课前准备。
10月31日上午八点,常云云老师在她的《宪法》课中开展了“图书馆+人才培养”新模式。常老师以“数字赋能图书馆+”为主题。首先,她让学生登录移动图书馆,对《宪法的守护者》这本书进行检索,学生通过检索准确找到纸质图书的索书号;接着,学生走到展书区域自行选书,对书籍开始略读。在简单的略读后,同学们就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即使阅读时长较短,但知识在脑海中已形成浅层记忆,与短时间的刷视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是阅读书籍的意义。最后,常云云老师也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她谈到,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读书也让她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她建议同学利用大学四年时光好好阅读,多来图书馆读书,不要虚度青春。
在常老师宪法课的课堂,由《国家政治制度》这本书作为导入,开始了专业课程的讲解。通过书籍,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部分内容,老师在讲解知识点、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探究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与传统课堂不同,在图书馆开展的专业课认知课堂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是翻转课堂的一种尝试,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数字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掌握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在实现创新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将继续聚焦专业学科资源,数字赋能学科建设,与人才共生共存。
书单整理
《宪法的守护者》
作者:(德)施密特著;李君韬等译
馆藏方位:南校专业资料室法经/
索取号:D911.4/SMT
书籍简介:
该书最早作为单篇论文发表于1929年,经过大规模扩展后,以专著的形式于1931年出版。当时正值魏玛共和国摇摇欲坠的时期,施密特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类似“谁来决断”的严峻问题,即谁来维护宪法。施密特在书中探讨了宪法守护者的角色和责任,特别是在非常状态下的宪法维护问题。他的观点在当时魏玛共和国面临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赋予了非常状态的概念以现实感,强调了宪法在维护国家稳定和秩序中的重要性。《宪法的守护者》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理解现代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木腿正义》
作者:冯象著
馆藏方位:南校书库,第一书库
索取号:D9-53/FX:3
书籍简介:
《木腿正义》通过法律与文学的交叉视角,探讨了法律与正义的关系,特别是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矛盾。书中通过具体案例和理论分析,展示了法律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书中还涉及法律方法、权利保护、法律移植与现代化等法律基础问题。《木腿正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冯象通过其丰富的学术背景和贯通中西的知识储备,使得这本书在法律与文学的交叉领域中独树一帜。书中结合具体案例和理论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宪法》
作者:周叶中 主编
馆藏方位:南校书库南校美体阅览室/书库
索取号:D911.01/ZYZ:1
书籍简介:
本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历年宪法修正案全文,并对重点条文进行了条文加工,以法释法,链接关联法条。此外,还收录了部分重要的宪法相关法律文件,是学习我国宪法相关制度的实用法规工具书。
《论法的精神》
作者:孟德斯鸠原 著 ;闫文博导读
馆藏方位:南校专业资料室历史,南校专业资料室思政,南校专业资料室中文
索取号:B565.24-49/MDS
书籍简介:
《论法的精神》其内容主要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理论。政治理论方面,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共和、君主、专制三种,并指出了每种政体的原则,对共和政体极力褒扬的同时也无情抨击了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最大的政治理论贡献在于它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即要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三种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论法的精神》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法律的理论,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下残暴的刑法。《论法的精神》中还有不少的经济学理论,孟德斯鸠主张尊重私人财产权,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减轻赋税,废除奴隶制。
《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梁漱溟 著
馆藏方位:南校专业资料室历史
索取号:G12-53/LSM
书籍简介:
这本书不仅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还将其置于全球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下,系统性地对比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中国文化要义》开篇即指出“法律制度为文化重要部分”,并强调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缺乏法制。梁漱溟通过对比中西方的集团生活模式,指出中国人由于家族生活偏胜,逐渐演进为“伦理本位”,强调家族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