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与智者对话的方式;分享,则是我们共创未来的路径。在这里,每一篇书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启迪未来的烛光。本期继续为大家带来2024年山西省高校大学生书评大赛我校学子获奖的优秀作品,让我们在书籍的引领下,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01作者介绍:赵翊彤
作者感悟
图书馆书评大赛是一个绝佳的平台,让你的阅读心得得以分享与交流。无论是经典之作还是当代佳作,每一本书都蕴含着独特的智慧与魅力。通过撰写书评,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同时也是一个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视野的好机会。希望我们能共同执笔畅游书海!
作品展示
迎苦难而生,做无畏勇者
余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活着’是汉语里面最有力量的词汇之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就是忍受活着带给你的一切。”诚如此言,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就是这样,在生命的种种必然与偶然的交错之中,在苦难与现实的交织之下,续写了“活着”的深刻意义。
《活着》的作者余华是当代著名作家,经历了从小县城牙医到名满文坛的作家的蜕变,造就了他别具一格的文风及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使他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他的作品之中,总能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带给读者深刻的震撼,用最平易近人的语句描述生活中的苦难,展现底层百姓的生活百态,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初翻书页,《活着》从一个去乡间收集民谣的游手好闲的青年的视角展开,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倾听了福贵老人满途坎坷却迎难而上的一生。福贵原是地主家的大少爷,却因嗜赌成性,遭人设计后输光了所有的家产,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之中患了重病,而他也在去求药的途中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了壮丁。几经波折后回到家中,才发现母亲早已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了一双儿女。但天有不测风云,他相依为命的亲人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孤苦无依。
如书中所说“活着的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在经历了艰难如斯的生活之后,可能许多人会丧失继续面对未来的勇气,会在面对苦难的瞬间选择退缩和逃避,但凡此种种都不是可取之道。作为一个生命体会世间百态,活着才是最基本的意义所在,纵使荆棘阻塞了前进的道路,也要拥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向死而生的勇气。以书中主人公福贵为例,他在经历了生活的巨大挫折和亲人的相继离世后,并没有选择沉沦和麻木,却仍然选择用一种乐观积极的状态去点缀生活的每一层色彩。
全书最动人的一个瞬间当属对有庆离世片段的刻画。从“得意地对老师说”到“哆嗦着说”再到“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寥寥几字就将生命之脆弱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医生对于生命的漠视展现得栩栩如生,让人不禁对瘦小的有庆心生怜惜,对面目可憎的医生深恶痛绝。“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光脚奔跑的少年怀着他满腔少年人的乐观走向了生命必经的终点站,看似潦草的结局却最能启人深省。医生冷漠的反问,死亡沉重的打击,现实难测的反转,让人禁不住去感慨生活的难以捉摸,鲜活能瞬间消散为虚无,少年人也能转瞬化为逝去者。始终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相信少年心的有庆能怀着他不熄的炽热与乐观不竭地奔走在生命的下一段旅途之中,成为自在的放羊少年,热烈地跑向跑道的终点,摘得属于他的桂冠。
在众多的人物评价中,都会认为书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常人所无法经历和体会的痛苦,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或许是痛苦的,但从福贵的角度去试想他的一生,他的一生饱满且深刻,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纵观福贵波澜起伏的一生,他曾拥有过一个最好的妻子,也拥有过一对最好的儿女和惹人喜爱的外孙,虽然他们都已先他而去,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曾经拥有过他们,这已然是人世间一种不可多得的幸福。所以这也正如余华先生所说“人生的那种价值,它是属于自己感受的,它不属于别人的看法”,福贵所经历过的可能是别人一生渴求但始终无法触及到的一种美好,所以有过经历也自是一种难能可贵。活下去,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的事情,就像福贵一样,他能够对于自己经历过的事情都历历在目,有独属于他的鲜活的体验感,波涛汹涌,恍如昨日,这就是活着的勇气。无论发生过或者经历过什么,都能清晰地回想起自己与其对峙过的瞬间,并能赋予这些瞬间独特的意义,这就是活着——为无数个动态的瞬间着色。活着,本应是一种过程,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只有活着,生命才具有意义。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无数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都在昭示着活着的真谛所在:经历过,即为意义。或许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你要为理想而活,为亲人而活,为工作而活,可当所有的来自于外物的重压加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活着便也失去了其最本身的意义。作为一个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我们应当用鲜活生动的笔触去描绘每一次相遇、每一种重逢、每一次挫败甚至每一次的灰暗,这些瞬间无论是好是坏,但都是属于“活着”过程中的不可多得的片段。“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睡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与时间周旋的短暂过程之中,我们更应赋予生命以意义,赋予活着以色彩,如此才能在走出时间之后,更觉生命之斑斓,活着之精彩。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数不清的痛苦和挫折,然而《活着》这本书就是讲述生活的艰辛与蜕变的痛苦的故事。在每一个情节的背后都在提醒着我们:生活从来不会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而是山峦错落的高峰,终其一生我们都要学会在逆境中寻找活着的意义,在摔倒时寻找继续前行的方式。福贵的故事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就算是在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也不能够放弃对于明天的希望,要始终以饱满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明天所要发生的每一件未知。在本书之中,爱是贯穿全文的命题。福贵对家人的爱是他在困难和困境之中坚持下去的勇气来源,而家人对福贵的爱同样也是支持他们面对明天的动力所在。这种爱既是在家庭生活之中的相互扶持,也是在艰难困境中的相互依靠,这是一种深刻而真挚的感情。在他们的生命中,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对生活的承诺,亦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挖掘,老年做和尚”,垂暮之年的福贵饱经沧桑,历经生活的锤炼却依然活着,他热衷于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或许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度此生。饱经磨难,他为何还愿意回望过去呢?我想,他可能是在想念那个“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爱他支持他的家珍;我想,他可能是在回忆那个活泼可爱却不幸早逝的有庆;我想,他也希望凤霞和二喜能够在另一个世界里好好陪伴苦根;我想,他也是在想念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幸福的时光,他也会偶尔感叹自己这充满未知与苦楚的一生。他经历了亲人一个个的离去,忍受过一次次的伤痛,但仍静静地活着,和像自己一样的老黄牛静静欣赏着垂暮之年的夕阳西下。
没有处于福贵那样的艰难岁月,我想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相较于他的饱经沧桑,我们可以活得更为充盈与饱满,可以去经历更多暂时还不为人知的精彩岁月,去走过更多的山峦重叠,去欣赏一重重的波涛起伏,用画笔勾勒出一幅蔚为壮观的画卷。不仅仅是对于个体而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明亦是如此,对于此种又何尝不是“活着”存在于这个纷扰的世界中。中华民族能够长久地留存于世,又何尝不是经历过层层考验的结果?它也曾经历过无数次反复的统一与分裂,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与磨难,同样也经历过无数种的屈辱与折磨。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挫折,才会有之后的每一次反抗和觉醒,才能在“幸”与“不幸”中坚强“活着”,造就了如今这个具有强大核心力的中华民族,造就了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才能让它在急速更新迭代的当今世界不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我想,处在当下的我们可能无法窥见未来的色彩,无法预知下一步的锚点将指向何方,也永远无法知道正确的选择会是怎样,但所有的生命都要经过命运的锤炼,只有当我们能够一次次地经受住苦难,才会找到勇气,找到活着的勇气。
向日而生的不只有向日葵,还有处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在切实面对生活时,希望书外的每一个我们都能够拥有如福贵一般的勇气与乐观,在生命这条看不到终点的路上,找到自己想要坚持的方向,珍惜好“活着”这份最厚重的赠礼。
02作者介绍:王太平
作者感悟
这次的书评比赛中,既有思想深刻的书籍,也有小说作品类休闲轻松的书籍,可以让我在课余时间里充分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与休闲自我,将文学充斥于生活,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我同时也对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与丰厚的礼品表示诚挚的谢意。正所谓“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我们要秉持“逸一时误一世”的思想,发掘我们内心原本的纯洁精神,让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作品展示
道哉道哉,易往无人!
——观《论语别裁》有感
阑珊即道,回首便无。山不过来,我便过去!——题记
提起儒家学说,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便是夫子拱手而立,谆谆教诲学生仁义之道,这足矣彰显其于中华大地上的独特魅力。但夫子不囿于空间与时间,他踏出神州大地,将衣袖挥向了四方。
正如孔德墉先生有言,儒家学说在全球的传播亦深刻影响了托尔斯泰、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大批西方文哲之士。托尔斯泰在编选《每日贤人语录》之时也多次引用与孔子有关的谚语警句,足见儒学思想影响之广泛。于《论语别裁》中,儒学思想被进一步阐明并深掘内涵,并从令人耳目一新的方面展开论述,实可谓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论语别裁》一书由著名儒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著述。悲哉!《论语》之意被宋儒们曲解,导致孔家店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封建糟粕;壮哉!南先生用“经史合参”的方法重述《论语》。其语言生动诙谐但又意蕴深厚,通俗易懂但又诲人无数,实可谓于重重迷雾中拨云见日。
整体来看,本书随《论语》原著二十章展开评述,各篇论述中心思想则随《大学》八纲领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使君子学有其道,修有其径。由于篇幅有限,我将着重从“修身”这方面展开评述,通过“五常”——“仁义礼智信”来阐述何为善身之君子。
“克己复礼为仁。”“仁”作为《论语》一书的众星之一,其地位可见一斑。“蓦然回首,那仁却在灯火阑珊处”相比于学问,南先生更加注重人格的完善。只有先修身,才是平天下的基础。那何为南先生认为的仁人君子呢?对个人而言,自然是要有身居困境但仍乐在其中的安然精神。最好的例子就是颜回了,一箪饭,一瓢水,即使身居陋巷,仍不改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只要能闻道,就算死了也是划算的嘛!哪里在乎恶衣恶食呢?即使自己贫困,但仍用正规的方法去上进。心怀道德,从而逐渐摆脱贫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同时,仁人君子之仁义道德,不仅自修我身,也同时外导他人。在家中始终保持着对父母的敬爱之心,不仅只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重要的是心怀感恩,用心去侍奉父母。就算是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孝子啊!但在这里南先生揭示儒家道,并不是要一味顺从父母,父母有了过错要有耐心,并适时劝导。就算是不被采纳,但也是无愧于心的。“惟仁人,能爱人,能恶人。”君子在人民大众之间时,既能真心地爱人,又能真心地讨厌人。这种讨厌,不是讨厌这个人,而是人这种不良习气,由于”人之初,性本善’,受不良习气影响,使人而不仁。由于君子有怜悯之心,想着如何引他步入正轨。这才是真正的仁者啊!更不必提君子的“爱人”,必是一言九鼎,谨言慎行,从不打诳语。“君子德风”,君子居庙堂之高时,无德不在,譬如北辰指引着方向为了群众的美好生活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精力。这不正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嘛!“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成君子之路远而漫漫,行则可至,为则必成。安坐于尽头的“正道”亦可望而可及。不过君子之路难行亦无所畏,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吾等若为成正道而砥砺奋进,无疑终得管鲍之交。通往成功的路往往不止一条,但一念之差便会成千古之恨。君子之道,“无适,无莫,义之与比”,义者,宜也!仁德本自光辉,然而现实中只有在适宜之时,才能焕发他应有的生命力,因此,“君子修身以俟道,小人行险以侥幸”。身为时代之新青年,当明总书记嘱托,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多在历史中感悟,多在社会中磨练,坚持自己的本心,吾等便能随时随地处于仁德之正道。
人们常谈“义薄云天”。义其实不止是两肋插刀的义气,也有很多其他释义。他既是情谊颇深的表现,又是公平公正的代言。于本书中,义也成为了饰君子之玉。君子做事,只去想是否符合道义,论心不论迹。小人才会如随风而偃之草般去盲目追名逐利,君子则以义为利:用礼制来实行道义,以谦逊来体现道义,凭诚信来完成道义。但不乏有些伪君子借助仁义之名来拉拢人心借此浇灌自己的野心之芽。仲尼所斩少正卯,因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借群众舆论所惑众作乱,颇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而诛之。回望当下,新闻本是一把刺穿信息壁垒的利剑,但这把剑现已深深插进了我们的胸膛。子虚乌有之事不胜枚举,恶意扭曲全然不顾道义,在信息量如此浩繁的当下,我们需要擦亮眼睛。正所谓“流言止于智者”。始终如一地坚守心中的“义”。同时,更应当加强对“义”的宣传才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若吾等心中皆有道义,何来小人巧言令色?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一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便出现了一个气呼呼的老头。事实上如果是这样的话,夫子便不算“温”了。南先生解释所言,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唉声叹气的老者:这样的事情他都忍心做出来,那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由此而观之,“礼”是夫子三令五申的真理。其作用举足轻重,不论是对己还是对社会国家都是一方不可逾越的雷池。
现今不少人就由此批判孔夫子用礼法固化阶层巩固统治,但这是后代儒学传人们把夫子留下来的东西搞坏了。为了避免大家误解真正的儒学思想,南先生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礼法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谈,要拥有礼让之心。比如射箭:“揖让而升,下而饮”,但这并不代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指不论于人于事,都应当争,只不过要争得合理,不能剑走偏锋。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促进事物的积极发展;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为人做事只要符合正道,便不必苛求其功成名就的程度。只要有诚恳的内心,便不去问结果如何。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奋斗的同时,也要时刻记着宁静方能致远。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方知平静的可贵。
“学问”顾名思义,既要随时学习,又要随时反省思考不足:是否对学问研究尽心尽力?是否言而有信?是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不亦说乎?”虽说做学问可能一辈子不被了解,但怀着对追求真理的赤诚之心“不亦乐乎?”就算被人误解一生,但有着对学问追求的信念“不亦君子乎?”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诚然,有了学习之心还不够,更要有一颗孝悌仁信之心,这既是对人文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学问的一种尊重。尊师重道,是对学问的尊重;孝敬父母,是对道德的尊重;兼爱他人,是一种博爱的胸襟。一言九鼎,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学问与道德从来不是分庭抗礼,二者是统一体。一人若有真性情便有分寸限度,才能更好的去研究学问。若无对学问的一番真心,只是覆华衣以彰贵,便只是巧言令色罢了。
讲完对外表现,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对内自身的磨炼。首先要正视自己尊重自己。“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并不是要将自己束之高阁,而是要自尊自重,建立起自己完备的人格。出错了不要害怕改正所带来的“丢脸”。错误不可怕,但若因噎废食便会让人贻笑大方了。尊重自己同时也要尊重他人,懂得看到别人的优点。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了自尊自爱的心理,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应同夫子一般“温,良,恭,俭,让”既不失威严,又和蔼可亲。紧接着便是研究学问的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譬如教育,人出生不谙世事,通过不断的磨练,探索与思考,在人生的经验中体会,方得研究学问之精髓。
正所谓“人无信不立”。讲诚信应当是古往今来熟记于人心的金科玉律。不论是我们耳熟能详“诚立身”,还是不断在完善的信用制度,无一不一次次地提醒我们诚信好似心中的一盏灯,人虽易枯,灯却长明。于个人而言,信用好似一个人的名片,是立足于社会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品。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并不能因为关系亲近便随意答应请求,夫轻诺必寡信,这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容易让友情出现裂痕。于国家而言,国家信用是国家金融发展体系的基础要求。不仅仅是金融方面,国家的治理更需要“敬事而信”。政府一旦没有了政府公信力,社会秩序就会陷入混乱,不利于稳定与发展。因此,不论是为政也好,还是为人处世也好,言而有信是举足轻重的。“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讲完这些,我们便知道了,“孔家店”里的确是卖在养人的粮食,不过是被覆上了一层厚厚的时代之尘。当我们取下那袋陈年旧粮,仔细掸去上面的覆土,解开斑驳的封口绳,往里一瞧,安然坐在那里的“陈粮”仍历久弥新。
诚然,儒家学说仍有他的糟粕性。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各种时代性原因,有意无意地给里面添了水卖,加之宋儒理学家们理所当然地去解释《论语》,儒家学说就变味道了。三纲五常仿佛已经被人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批判,以往的传统美德似乎也快成了众矢之的。在这风雨飘摇中,我们应辩证理性对待这些陈年旧物,更应当与时俱进地去看待认识儒家学说。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当代年轻人一腔燥热,把矛头都指向了儒家学说,大谈其误国误民。只谈“打倒孔家店”,不谈“救出孔夫子”,大有将孔夫子一同打倒的趋势。就比如广为人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被无知者所误解。这要求各个阶级拥有一片尊崇之心。恪尽职守,克己明德。君主若贪图享乐便会误国误民;臣下若卖官鬻爵,贪污受贿便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在家庭中也一样,如果家长只为了一己私欲而在孩子身上强加意志,用暴力手段去管理后代,孩子便会心理受损,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如果孩子不尊敬父母,贪图玩乐一味索取,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这不论对其自身的生活还是对一个家庭都是一场悲剧。更有甚者,臣子有不臣之心,挑起争端,激起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令平民百姓苦不堪言。因此,诸位应各司其职,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下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固化阶层。孔夫子亦有引《尚书•康诰》“苟日新,日日新”以此来劝诫大家要创新上进。回首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言:不论哪个时期,人民都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上者需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昂扬奋斗在新时代篇章的第一线;为下者需要相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实自己的基础之上,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融入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己所能。二者相辅相成,才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体现。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面对外界不确定因素之时,我们都应当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吸收接纳其思想,不为世俗所扰,不为人言所惑。欲成中华之新青年,必得求真务实。青年重在固根,根固则枝叶繁盛;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叶则零落,不知所终。急功则步若蹒跚,近利则功成浮渺。甚有灾祸于后静待,一至便击吾等肝肠寸断。因此,吾等当解儒家思想,以先贤之镜,正当代之冠,借此书品味其传承千年的韵味。追本溯源,可知其思之精;仰首前瞻,方显其思之色。
书籍推荐
《活着》
馆藏方位:南校参考资料室、书库、第一书库
索取号:I247.5/YH:5
书籍介绍: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论语别裁 上下》
馆藏方位:新书资源区、南校书库
索取号:B222.2/NHJ
书籍介绍:《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阅读,是心灵的旅行,思想的宴席。我们期待与你在书页间相遇,期待你感悟的瞬间与思想的火花,期待知识的火种燎原。让我们在书籍的海洋里,共同成长,熠熠生辉。